閒聊/聊聊關於「愛自己」。

  今天想跟你們聊聊關於「愛自己」這件事;微收訊,我盡量不偏離原意的潤看看⋯⋯

  前陣子跟好朋友大婉(elise.11.20@Instagram)閒聊個人狀態,談到關於自信、自愛的信念,在她的強力要求之下,來寫篇文章說說我的信念,和我覺得、可能對你們有幫助的部分。

  那天的對話,始於「一切指引都只是指引,真正做決定的還是自己」,我說,除了真的很重大的人生課題之外,大多數人的不快樂其實都始於「自己的決定受到他人影響」這件事——所以,為自己做決定,是愛自己的第一步。

  我其實一直都很猶豫這些話到底能不能講(XD),作為一個非常態性原生家庭出來的孩子,我的核心價值觀基本上是「自私」的,我非常看重「我自己足夠穩定」這件事,並且一直堅信唯有我穩定了,才能夠去想其他的;所以在任何決策之前,我優先考量的一定是「我和我放不下的」的最高利益。

  一直到我這一輩(六七八九年級?)的孩子,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都還有很大的部分受到他人的壓迫與制約——吃什麼要考慮團體意見、去哪裡要考量大家休假時間、唸什麼學校什麼科系要考量父母長輩的面子和能不能繳得起學貸,也許有人也經歷過那種「為了避免跟大姐頭撞髮型而剪到耳下齊」的歲月。

  某方面而言,所謂「軍事化管理」或「規則化」、「規格化」在討論的也是同樣的事情——抹殺了自己個人的選擇,就更易於權威角色「處理」個體差異。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經驗的我們,一直到了社會開始要求你有點特別又不能獨樹一幟、要你同中求異,我們才「被迫」開始「找自己」。


  大婉的靈魂花訊息和最近的抽牌時常與放鬆、玩樂有關,她和我分享——在「找自己」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玩樂感到抵觸,但深挖下去才發現其實玩與不玩,以他目前的狀態來說都是一樣的,發展前景也好、金錢收入也好,沒什麼差別。(其實我寫這篇文章只是想要說這個⋯⋯其他都是鋪陳⋯⋯)

  但其實,「玩樂」並不是花大錢享受人生,不是一年出國三次、不是每週泡一次溫泉、不是每個月兩場電影——當然他們也是玩樂的一部分,但核心上,所謂的「玩樂」其實應該是「你是否享受當下」。

  舉例來說,我常常加班到晚上九點、十點,一邊開著直播畫畫,你們都已經可以從鏡頭視角判斷我到底下班沒了——但其實,加班對我來說也是玩樂,我能夠在沒有加班費(對,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啊哈哈哈)的前提之下,仍然留在辦公室四、五個小時,撇開「公司電腦很慢、檔案輸出要跑很久」這個主要因素,其實就是我喜歡一個人高度專注的做事,我喜歡一個人留在公司的時間。

  工作上來說,工作內容很煩、但工作這件事情是開心的或正向的,也就沒什麼問題,一樣符合「享受當下=玩樂」的大原則。(像我常常想要把同事沖馬桶,但我還是喜歡在這個公司、這個崗位上工作。XD)

  也有人的連結是——工作賺錢會帶來更多玩樂的資本,去脈絡化後變成「工作帶來快樂的本錢」,他一樣可以享受工作。

  那天我跟大婉說:「愛自己就是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也就是,你可以放心大膽的說「對,這個決定是我願意的」;有些事情還是難免有點不甘不願,但能夠說「我不願意,但我不後悔」,也是一樣的。

  也有些人的糾結與「自信」有關,因為不喜歡現在的自己,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不喜歡自己的特質⋯⋯人身上有好多好多可以「不喜歡」的地方,但「自信」說到底,其實就是「你身上的東西你有多喜歡」,這樣一個單純的問題而已。

  可以嘗試思考一下——你是否也有「覺得自己不配,是因為那些東西太好太好了,這樣的我要不起」的信念?打破這個信念的方法,就是問自己:那些東西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好,好到你努力了三十年都不夠?不是質疑自己的價值,而是質疑那些東西——社會地位、金錢、職位、某個或某些特定的人——的價值。

  舉個例子,社會說身心靈老師都要很光很愛很仙,為什麼?也許是因為「給別人解決問題的人,身上應該要沒有問題」,但若沒有問題,你怎麼知道所謂「老師」給你的解決方法,一定能解決你的問題?

  所以社會計較的不是看起來很仙,而是老師自己的問題有沒有被解決;所以仙不仙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類潛意識中「追求權威和驗證」的信念。

  人生成就也是一樣、自我價值的定論也是,只要你可以驕傲地說這件事情我願意、我喜歡,就是一百分了;這才是「跳脫框架」和「撕標籤」之後,「愛自己」的開始。


  長篇大論了一堆,如果直接略過全文,我幫你畫重點——愛自己是跳過制約,看見自己的當下,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負責就是接受每個選擇帶來的後果,並且盡力。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一樣在自我定位和價值感中茫然的人一些力量;不管你最後如何決定,都不要忘記,大地母親在你腳下,祂永遠無條件的支持、愛護你。

  我們都是深深被愛著的,Nam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