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希望政治到Politics of Fear(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從希望政治到Politics of Fear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八年前的11月,到美國中部的芝加哥採訪總統大選最後階段的選情。那個時候美國經濟可說壞透了。金融海嘯席捲全美以至全球,每一天都有壞消息,不是某大銀行可能倒閉就是那裏大量裁員,失業率及其他經濟數據更是不消提,沒有最壞只有更壞。可在蕭條經濟下,芝加哥這城市以至美國全國卻有種希望不滅的樂觀情緒,因為他們都被“Yes we can”的精神感染,被年輕的候選人奧巴馬感動,相信第一位黑人總統將結束國家二百多年來在共融上的最後障礙,結束黑人「二等公民」的地位,成為更有力量、更偉大的國家。憑藉這股「希望政治」風潮,奧巴馬技術性擊倒共和黨對手麥凱恩,成功入主白宮。
2016年秋天,來到紐約等幾個美國城市觀選,看到感到的不再是08年那份樂觀、進取,而是憂心忡忡和濃得化不開的恐懼,兩位主要候選人希拉莉、特朗普打的都是恐懼牌,搞的基本上都是“Politics of Fear”(恐懼政治)。希拉莉恫嚇大家,特朗普這狂人上台帶來的是撕裂、不安,是歧視橫行,是政治經濟不穩。特朗普更是專門針對支持者心底的恐懼,包括就業職位被搶、道德淪喪、美國地位削弱、移民太多、白人主導地位失去……。總之就是以恫嚇為主軸,希望嚇得選民把票投給他。
從八年前的Politics of hope到今天的Politics of fear,改變不可算不大。可從美國的經濟及國際地位來看,情況其實不差,至少比08年金融海嘯好得多。以經濟為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美國經濟復蘇最快最有力,失業率降至5%以下,新增職位源源不絕,通縮壓力減輕,聯儲局也有能力以緩慢速度加息。相反,其他大國央行還在絞盡腦汁看看如何放水救經濟。國際上美國仍是唯一超級大國,在亞太區組成聯盟制衡中國,在歐洲則聯合歐盟繼續向俄羅斯施壓。中東局勢雖然惡化,但美軍基本上置身事外,不再有一副副陣亡士兵棺木運回美國,引發爭議。既然政治形勢平穩,為何「恐懼政治」大行其道?
也許,八年前奧巴馬的「希望政治」有點雷聲大雨點小,兩屆任期下來國家沒有脫胎換骨,兩黨政治惡鬥有壞冇好,經濟好轉但民眾收入沒有增加,總之不覺得活得比八年前好,自然不肯再輕信政治人物許下的願景諾言。兩位候選人不敢也不能再打「希望牌」。

築起保護主義的高牆

更重要的只怕仍是那股反全球化、反開放市場的情緒作祟。就像全球其他發達國家的民眾那樣,不少美國人對全球化已從響往變成討厭及排斥,覺得各方面都被全球化衝擊得體無完膚。過往穩定的工作及穩步上升的薪酬沒有了,一個金融海嘯或經濟危機湧來就可能跌出中產階層的生活,朝不保夕。隨着人口自由流動,移民急增的浪潮,不少人對身邊出現越來越多背景、種族、文化、宗教不同的人感到不安,覺得社會失去主流,失去方向,失去了原來的Comfort Zone。
這些Fear或許有人覺得言過其實,有些誇大,但卻是不少人心底裏的真正想法。他們因此不再信任主張全球化、自由化的政經精英,反而希望懲罰他們,進而扭轉國家的航向,築起更多高牆,更多障礙,阻止資金、貨品、企業、人口自由流動,避免全球進一步融合,甚至重回「保護主義」的老路。今次美國大選看得最多、聽得最多的正是這股恐懼、憂慮。而不再是美好的願景,長遠的夢想。
不知道這股Politics of Fear浪潮是一時還是長期的逆流,只知道不管是希拉莉或特朗普勝出,美國都不會business as usual,也不會再成為自由化、全球化的推手;而是盡量保護本國企業、市場、勞工,減少外來衝擊。也許,八十年代開始的自由化浪潮將到此為止。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