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走進台灣《小日子》 做一日真文青

【旅遊籽】走進台灣《小日子》 做一日真文青

【旅遊籽:浪迹遊蹤】
上個月,台北公館冒起了兩間與眾不同的小店,白色外牆、木製家具、櫥窗放置精緻小品,門外放復古單車,簡約尋常;對面是同樣情調的店,十來個坐位,售賣着名字浪漫的飲品。它的名字叫「小日子商号」,就是不少香港人也熟悉的台灣生活雜誌《小日子》開的小店。九月底,它們在新搬的雜誌社樓下,開了飲品店和選物店,成為台灣首家從平面雜誌走向實體店的紙媒。

九月底開張的「小日子商号」在滿街餐廳的羅斯福路上冒了出來,用港人常用形容詞,就是很「文青」、「小清新」的一家店,讓紛雜街道,多了種不一樣的氛圍。比採訪時間早到,鑽進還未開門的小店走了一圈。它風格清新簡約,白色牆壁、放上精緻產品的窗框鐵架、木質家具、明淨玻璃窗,沒太多裝潢擺設,但每個細節充滿生活質感,就像《小日子》雜誌本身,不管世界紛雜、行人匆匆,記錄平凡瑣碎事,在日常中發掘生活的善與美好。

開設實體店 與讀者親近交流

「一切冒險都是從意外的搬家開始。」《小日子》社長劉冠吟(Laura)在為小店撰寫的文章起首句如是說。《小日子》出版社原址在華山,因地方淺窄,Laura希望找到環境空間和租金皆適宜的地方落腳,最後在公館水源市場附近找到一棟獨立房子,房東不欲出租予餐廳,又對《小日子》深感興趣,促成了開店的契機。
「以我們財力原是負擔不起這區租金,加上老房子面積太大,但我們都喜歡公館這地方,因此開始在想雜誌社以外發展可能性。」對Laura和《小日子》一班編輯而言,公館是台北獨一無二之地,新舊交錯、輕快明亮,可在編輯創作靈感枯竭時灌注生命力。「加上我們以前在舊辦公室時,很多讀者會遠遠跑過來找我們,這很少見,一般媒體很少有讀者一直來,我覺得跟他們親近交流的感覺,是我們想把店開出來的最大動力,所以想有個空間讓大家來訪時坐着聊聊天、喝個東西、買他們沒買到的雜誌。」

把故事化成飲品

去年《小日子》成立「小日子享生活選」線上購物平台,把報道過的創作者作品放在網上出售,如今有了嶄新空間,隨季度推出策展和寄賣不同產品,店裏除了能買回歷期《小日子》雜誌,也能找到雜誌走訪過蠟燭設計師故事的金魚蠟燭、以布碎物料再造的襪子、手做眼鏡等產品;也買到小日子自家產品,最受歡迎莫過於金句原子筆、襟章、小日子膠帶等,齋睇唔買也覺得很療癒。
《小日子》又跟曾採訪過的大稻埕百年茶商「有記」合作,寄賣和採用茶葉,推出飲品。對面的飲品吧同為一家,用上本地商家供應的在地食材,把《小日子》曾報道過的故事化成飲品,隨季節推出,「一杯幾乎等同台灣一個縣市的故事」;「莉莉安」、「不可或缺的紅」、「挪威的黑森林」,詩意名字來自Laura和店長牛牛、副店長張靖構思,三人用了一季時間設計飲品,放入了自己喜愛作家村上春樹和歌手宋冬野等作品,貫徹文青風格。

親證網絡不是紙媒唯一出路

網絡3.0時代,網絡催生許多新生媒體,加速紙媒沒落。在人人低頭掃電話吸收速食資訊的年頭,創刊四年的《小日子》無心插柳,從平面走到實體店,把書中的故事帶到伸手可及的平台,轉戰網上世界不再是紙媒唯一出路,「現世代只要是媒體,也會面對很大的生存經濟壓力,所以我們追求多角度經營,包括開Cafe和選品店,希望把紙本媒體魅力發揮最大。如果他們願意走進店,翻我們的雜誌看我們的書,我相信他會很願意帶回去,因為在現場翻看和閱讀的感動,是滑手機跟看電腦得不到的,我覺得可以拉回很多本來不看書和雜誌的人。」
c'est si bon,《小日子》的書名,總跟着這句法文,意指「如此美好」。《小日子》創刊四年以來默默紙上筆耕,沒有太費心經營網絡世界,卻仍吸納不少忠實讀者,Laura認為是奇蹟,「世界太快,但大家喜歡的還是生活裏那種細膩、步伐較慢的東西,而這是小日子所保存和所擅長的,它才會一直受讀者歡迎。」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52巷16弄13號
facebook:小日子商号

TRAVEL MEMO

簽證:持香港特區護照或BNO均需簽證,可在網上免費辦理。
機票:兌換國泰航空來回香港及台北的經濟客位,所需亞洲萬里通里數為15,000分,購買經濟客位台北機票則可賺取1,002分里數,詳情可瀏覽 https://www.asiamiles.com
匯率:1港元約兌換4.1台幣(文中價錢已折算為港幣)
鳴謝:亞洲萬里通、台灣觀光局

記者:王秋婷
攝影:周芝瑩
編輯:梁浩維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