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Too French !

【讀書好】Too French !

【讀書好×果籽】
Too French,太法國了,法國由名詞變成形容詞,因為「法國」不止是一個歐洲國家,而是世界布爾喬亞小資產階級的發源地。財爺也說過中產生活就等於看法國電影、喝咖啡,可能他在美國留學MIT年代,正值巴黎青年造反之後,存在主義當道,沙特、在左岸花神咖啡館hea足一日,高達在拍他的悶藝電影,法國的知識人如西蒙波娃、沙特、卡繆等也成為美國學院時尚,大學生連抽煙也要選沒有濾嘴的短法國煙。法國在世人心中,代表了品味、時尚、格調、情趣、文青潮流、美食好酒、浪漫情人、美好生活,但這些究竟是偏見、綺想,還是真實呢?
曾任職BBC節目製作人的Piu Marie Eatwell以個人在法國生活觀察寫成了《偏見法國》(They Eat Horses, Don't They? The Truth About the French)一書,以四十一篇幽默的短文,分析世人對「法國」這符號的誤解。

芝士紅酒危機

此書由美食迷思開始,究竟法國料理是否世界之最呢?其實正受到挑戰,巴黎亦被東京超越成為最多米芝蓮三星餐廳城市,法國料理方式被意大利、西班牙新派菜式超越。至於強國人花錢在法國吃的蝸牛,產自勃艮地的絕無僅有,大部分來自東歐及土耳其。至於被卡通《The Simpsons》譏諷,指法國人是只有芝士吃就會屈從的猴子,但原來法國充滿風土氣息的手工芝士正在衰落,在法國新一代眼中吃量產的「笑牛芝士」同手工產品沒有分別。至於波爾多法國紅酒,也陷入了危機,一方面被新世界酒平價搶走市場,另一方面強國人不斷買入波爾多酒莊,令法國人感到憂慮,更甚是法國年輕人不喝紅酒,改飲礦泉水及果汁。而法國人愛美食,是否等於拒絕連鎖快餐店呢?當然不是,法國麥當勞是美國以外第二大的市場,而且採用本土化方式行銷,即顧客買漢堡包時可以自選多款法國手工芝士。
法國美食之外,第二大迷思是女人,外界總認為法國女人不會肥,衣着得體,穿上Chanel套裝,儀態萬千。首先法國女人是會肥的,尤其新一代愈來愈健碩,紋身及穿環,同美國妹沒有大分別,與想像已不一樣。上一代布爾喬亞女性有一套禮儀規範,包括儀態、衣服顏色及飾物配櫬,盡可能不要搶眼,平凡中見品味,但這些都是過去式,法國女士今天同港女一樣網購Topshop或逛連鎖成衣店Zara。

左岸早已沒落

法國第三大迷思是知識時尚,即有型哲學家、蒲左岸咖啡館、看電影評論及向新浪潮電影致敬的文青,作者認為今天左岸已是遊客區,花神咖啡館坐在閣下旁邊的,不會是法國文青、哲人,而是和閣下一樣的歐洲、美國遊客,即使拉丁區也變得貴租,文青們已被逐出。至於六十年代以高達為代表的法國藝術腔電影,也早已被法國人揚棄,當地受歡迎的是喜劇,過去五年最賣座的法國片是《閃亮人生》,以感人細膩的情節及輕鬆調子碰觸種族、階級、殘疾等敏感議題,令人拍掌,法國電影也早不再以長鏡頭、獨白金句及靜止不動的畫面為風格了。
總之我們一切對法國的想像,即使曾經存在過的,今天已經改變,可能唯一不變就是仍然愛抽煙!

撰文:劉細良
編輯:李寶筠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