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才不遇自救法 - 馮睎乾

懷才不遇自救法 - 馮睎乾

《工聯會課程簡介》是很好看的閒書,尤其是「社會哲學」一章,信手翻來都令人莞爾。有課程叫「談笑風生說話技巧──自嘲技巧」,三小時即學懂用「自嘲的方式來解圍、甚至反攻」。另一班是「提高自我形象增值法」,「增值」不夠,還要「提高」?簡直是高手高手高高手。「增強說話戰鬥力」,建制派議員讀過沒有?我作為這季刊的忠實讀者,留意到名噪一時的奇葩課程「懷才不遇自救法」,今年原來已不再開班,很後悔錯失良機。倒不是打算自救,但想到懷才不遇的人濟濟一堂,場面何其壯觀,無論如何也要見識見識。取消的原因,我懷疑是收生門檻問題。怪只怪屈原、董仲舒、司馬遷、陶淵明,個個搶着自居懷才不遇,將門檻大幅拔高,以致只有金字塔頂的精英,方夠資格懷才不遇。我自卑,當年也不敢報讀,只好嘆一句「這些機會……」。
懷才不遇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較少人意識到的,是誤以為自己必須選擇某種才能去發展。有些人只適合發展單一才能,成功的話就是某方面的專家;另一些人不同,他們的才華是多向的,成就好比蜂蜜,要採集百花方能釀成。張愛玲小時,母親常要她選擇學音樂抑或畫畫,學音樂又要她選提琴抑或鋼琴,令她非常困惑。Emilie Wapnick在「為何某些人沒有一個真正的天職」(Why some of us don't have one true calling)的TED演講中也提到,成人喜歡問小孩的夢想,但只容許一個答案,「你不能同時當提琴製造師和心理學家,要二擇其一」,結果限制了孩子生命的可能性。TED講者說,有些人天生是「多向潛能者」(Multipotentialites),成功之道是:融合各領域知識、快速學習、適應變化。我認為第一點尤其重要,原創的東西,往往生於兩個領域的交集處,只有周身刀者才可發現。懷才不遇,也許是根本未了解自己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