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剛性需求令人費解

財經評論:剛性需求令人費解

向來地產界有些金句說來順口,但真確性令人懷疑,諸如「銀紙貶值、磚頭保值」(業主沽售物業獲利跑輸通脹的個案於多個樓齡較新的屋苑出現,本文不贅,而且只求銀紙保值可直接買iBond)、「建築費上漲,樓價無得跌」(小西灣藍灣半島2000年以「麵包平過麵粉」的蝕本價開售)。今年初樓價持續調整,發展商被問及後市前景時,通常報以一個標準回應「市場上仍然有剛性需求,相信樓價大跌空間不大」。至於樓市中的剛性需求,常被視作是新婚夫婦需要置新居而置業,但是否租樓就不配擁有婚姻?我對這種所謂的「剛性需求」有保留。同一時期,每逢新盤開售,記者與新盤買家訪問時,隔三岔五總會出現以下這種對話:
記者:「點解個市況唔係幾好都買樓?」
買家:「咁都要住㗎!」
記者:「其實呢,租樓都係有樓住啫。」
買家:「供平過租!租樓咪即係幫人供樓。」
記者:「會唔會擔心負資產呀?」
買家:「總之供得起層樓就得喇!」
聽到這類堅定入市的說話,除了令人聯想到發展商口中的「剛性需求」之外,我偶爾會憶起某毒舌好友A的一番話。
「香港人,邊度有逼切嘅住屋需求令佢哋一定要買樓啫!家陣有好多人無屋住咩?唔係呀嘛!唔買樓咪租樓囉,一樣有地方住㗎。咁點解佢哋身水身汗搞成日,過五關斬六將 ,拎住百幾萬等人地賣樓畀佢哋啫?因為佢哋計過條數,覺得長遠嚟講買樓抵啲,唔使再畀業主每隔一、兩年就加租,又或者焗住越搬越細。」
「佢哋計啱數咪賺錢、計錯數就要蝕錢,呢啲叫投資需求,而唔係咩居住嘅剛性需求。即係好似租金跌嗰時,你供樓嚿錢可以住大啲嘅地方,咁係咪蝕咗先。」毒舌好友A從無表明甚麼時間是買樓良機,只是再三重複,當買樓實際上是一種投資,日後一旦變成負資產便與人無尤,純屬個人決定。

記者:陳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