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突變打躉空間 街凳

【旅遊籽】突變打躉空間 街凳

【旅遊籽:文化地標】
舊區街角、後巷不難發現有街坊自發擺放座椅,有凳就有人,總能引來街坊趁熱鬧聚腳吹水,街角一隅突然熱鬧起來,鄰里關係在凳腳之間滋長。但市區並非處處能擺凳和椅,長命斜、長樓梯見到都腳震心驚,尤其夏天烈日當空,不過在幾名年輕設計師的思考領域,通通都是未開拓的公共空間,只要加入座椅配套,寸金尺土的空間唾手可得。

一張凳的潛力 生活從此不一樣

長樓梯、長命斜,多數人見到都避之則吉。在幾名年輕設計師眼中,卻是有好大潛力的多用途活動空間。只要諗諗計加幾張凳,可以讓人聚腳,整個地區的鄰里關係就開始出現變化。

錯落有致石凳 活化東涌長命梯

一張石凳把長樓梯活化了。
東薈城旁邊的東涌市政大樓,門外有條樓梯連接高層花園,不過由於樓梯太長,該地人流稀少,本身規劃不佳,浪費了寸金尺土的公共空間。The Cave Workshop設計團隊應視覺藝術中心油街實現邀請,從長樓梯着手,「反正樓梯都是公共空間一部份,不如加設配套活化。」
設計團隊在梯間花四人之力,將水泥石凳擺放得錯落有致,又在平台加建了一座木製涼亭。「在古代,涼亭就是休息的場所,還有觀景用途。站在平台其實可見到市政大樓後方迷濛的連綿山峯,風景好靚。」新裝置效果理想,附近圖書館的讀者帶書來涼亭閱讀,石凳亦吸引到人聚腳,「使用者可以面對面坐,方便聊天。之後還發現有人踏BMX,玩Parkour,好多元化。」配套越簡單,大家越易發揮創意。

木製校腳凳 K.O.西營盤斜路 

西營盤是半個山城區,斜坡是住客每日出出入入的挑戰。如果我住在這裏,大概無事都不會出門。想在斜路擺放木凳,又怕坐不穩碌落斜坡,點算?設計團隊KaCaMa Design Lab去年應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合作邀請,設計出可在斜路使用的木凳,凳腳能調校成一高一矮,穩穩陣陣放在斜路,「算是依附斜路而生的配套,體現了公共設施的最重要精神,跟該區特色融合。」
採訪當日陳少華(Match)把斜路木凳放在西營盤正街。正街是出名的長命斜,部份路段榮登香港最斜寶座。眼前路面闊落,馬路不許行車,遠望能見到一小片海景,是舒適的活動空間。我們在此讓街坊試凳,可能木凳突然出現讓人感覺怪怪地,又有攝影機拍攝,無人敢坐。不過旁邊泰式雜貨店老闆娘見到,開到聲想要幾張,「好坐好穩陣,朋友來探我時可以坐。星期六日工人等開工,又能坐低休息。不如交畀我看管,收舖同落雨同你收番埋。」似乎幾得街坊歡心。現時街坊多坐在樓梯邊,擔木凳坐到路中心,反而不阻街。

地區組織城西關注組偶爾會借凳用,早前舉辦世盃外圍賽睇波活動、社區學堂,就曾在西環斜路使用這款木凳,凳腳可隨坡度調校,任何斜路都不怕,亦可作木枱使用。
斜路木凳的概念源自舊時的路邊風景,五年前Match的工作室在西營盤,「之前部份老舖如雜貨店,會放張長凳在門前,讓街坊行過隨意休息,順便打躉吹水,鄰里關係好緊密。」不過現已不多見。新樓盤及新店舖隨港鐵出現,新住客搬入,西營盤正在改變,「現在是讓新舊居民重新扣連的過渡期,重置木椅可以促進鄰里關係。」斜路木凳成本低,用廢木及丟棄的紅酒箱升級再造,材料全部可在西營盤找到,「做法都好簡單,街坊可自行製作,一人一張帶出街坐。」

記者:臧諾
攝影:陳永威、鄧鴻欣
編輯:謝慧珊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