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太簡單】點解有简体字?「干完又湿」你講乜?

【字太簡單】點解有简体字?「干完又湿」你講乜?

大家都抗拒简体字,到底简体字從何而來?為甚麼會出現?當年中國有一班學者,認為繁體字書寫太複雜,不利學習。為了令教育普及,認為政府應該推行简体字。後來在1952年1953年開始,中國推行文字改革。 經過多次改變,最後在1986年,發佈《簡化字總表》終定本 。當中有幾種形式簡化:

假借字,用同音字或近音字代替。例如,老闆變老板,戰鬥變战斗。

形聲字,把原有形旁或聲旁變簡單。例如,補身變补身,變換了聲旁。

草書楷化,寫草書的人為美感或文氣,喜歡把文字簡化,變索性把這些簡化字變楷體,融入真正文字中。例如,專門變专门,因為變因为。

特徵字,只保留文字的其中一個特徵。醫生就變成医生,寶藏變為宝藏。

輪廓字,保留文字輪廓,盡量簡化。鳥變成鸟,龜變成龟。

會意字,較有文化的做新字方法,把兩個有意思的字組合起來成新字。淚水變泪水,水從目來。灰塵變灰尘,小土塊在地上,化成塵。

符號字,用簡單符號代替複雜部份。例如雞會變成鸡。

你會發現,很多简体字的簡化過程,是沒有邏輯的。言字旁的字,很多都是關於口說的,沒有了口,成了讲、说,沒有了本來意思。馬的四點不見了,马就沒有了四腳。

用简体字,亦很容易令人產生誤會。例如台灣的台風很強勁!台風?颱風?台灣也會上舞台?

曾鈺成說的,前后?前後?指方向還是前朝皇太后?

內地某報紙的標題,「干了112天终于湿了」干?乾?幹?令人有太多幻想了。

所以支持繁體字,非常合理,又合邏輯。

記者:李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