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凝視死亡》妙筆:賴活不如好死

【文化籽】《凝視死亡》妙筆:賴活不如好死

【文化籽:字裏凡間】
這些年來,印裔美籍外科醫生葛文德(Atul Gawande)都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怎樣才能讓末期病患者死得安詳?他的暢銷著作《Being Mortal》(凝視死亡)就是他給大家的答案。日前他來港演講,並向記者分享寫書心得,書中有一句發人深省的說話──「不刻意活命,反而會活得更久。(You live longer only when you stop trying to live longer.)」

葛文德說「當中教訓充滿禪機」(the lesson is almost Zen),因為陸續有研究指出,善終和紓緩治療(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都能延長末期胰臟癌和肺癌患者的壽命,反而奢求從化療電療中解脫的病者,不單止在苦中受罪,反而未必能苟活。「現代醫學會犧牲你今天的時間來換取明天的可能性,然而善終服務或紓緩治療剛好相反,它以最好的醫療設備,讓你過好今天,而不去計較明天會如何。」他說。
自此以後,這位內分泌外科醫生葛文德就從新審視臨終關懷的真正意義。他認為人可以活得有尊嚴,就算不敵病魔也不用苟延殘喘。他認為這不是醫學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有一關於肺癌的研究指出,病人預早跟醫生商量,早點放棄接受化療或手術,不但臨終時痛苦會較少,壽命還平均延長了25%。」在他探討這些問題期間,同為醫生的爸爸不幸發現患癌,脊椎有腫瘤,多方醫治無效,反增痛楚。「慶幸預先跟他商量,問他最後的日子想怎麼過。」最終父親放棄化療,回家接受善終服務,體力反而恢復,可以完成最後心願。活得有沒有尊嚴,不是看活多久,還要看活得幸福與否。「我們忽略了一點,健康和活着之外,活得幸福亦很重要。」

始於網上撰文 300讀者變30萬

《凝視死亡》主題雖說死,但該書去年長期高踞《星期日泰晤士報》和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是作者始料不及。書中透過剖析多個病人個案、美國長者支援性居所(assisted living)等等的發展,說明只需關注病人和長者晚年需要,大家一樣可以得到善終。此書由過去發表的文章結集而成,包括多年來在美國人文雜誌《紐約客》的長文。1998年開始在美國《紐約客》撰稿至今,葛文德已經成為雜誌的生招牌。他自嘲讀醫時不善寫作,但1996年在友人辦的網上雜誌《Slate》撰寫一些趣味醫學醫療議題,讓他初嘗作家滋味。「點擊率由300增加至後來30萬。」 他笑言最初讀者群都是親友,後來雜誌受歡迎後嶄露頭角,獲《紐約客》賞識約稿。
儘管寫作採訪均非科班出身,但他的偵查報道卻是一等一,文學修養也集各家之長,「小說家如托爾斯泰、海明威和奧威爾那些清晰簡潔的文筆,更加是我望塵莫及的。」在眾多醫生作家中,他最尊敬的包括Sherwin B. Nuland和著名精神科醫生薩克斯 (Oliver Sacks)。薩克斯對《凝視死亡》推崇備致,在書評大讚為葛文德力作,並指葛文德是當代最好的醫生作家。去年9月這位精神科醫生不幸辭世,葛文德在《紐約客》和Twitter撰文悼念。
薩克斯的人文精神和醫者的關懷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他的文字也不斷熏陶着葛文德的成長。「薩克斯醫生不身居高位,只在照顧老弱和長期病患者的地方裏工作,而他在著作亦描述得栩栩如生,說明了幸福和關愛的真諦。」在醫學院時,他已熟讀《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那些精神病故事,和對病人豐富和獨特體驗的觸覺,都是我作為醫生的典範。」臨終前,薩克斯也替《紐約客》和《紐約時報》撰文描寫一些步入死亡的個人體驗。「最後他從醫生的角度審視自己,了不起、很了不起的文章。」對偶像他連連大讚。

天職做醫生 日擠三小時寫作

雖然葛文德天職是外科醫生,醫務繁忙,三分一時間做手術,三分二時間打理哈佛陳曾熙公共衞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但對寫作依然有特殊感情,認為是一種貢獻,就算和太太外遊度假時,每天都要擠三小時出來寫文章。「寫作是我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譬如說我下周回美國去,手術早就排得密密的,但假使明天我就這麼死了,手術不會延期,我的拍檔一樣會做得很妥當。」所以在心深處,惟獨寫作不可取締。

記者:陳以恒
攝影:林栢鈞
編輯:李寶筠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