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推殘體字會否「一語成讖」 - 李怡

世道人生:推殘體字會否「一語成讖」 - 李怡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簡體字是給文盲用的。」在大陸推出簡體字的時候,確實配合所謂掃盲運動。
文字的運用,大概分三種功能,一是辨識,也就是認字的階段;二是閱讀;三是書寫。簡體字若有比繁體字方便簡化的功能,在辨識階段可能有點作用,在書寫時也會比較省事,但在閱讀方面就簡繁沒有分別,閱讀簡體字的書籍文章不會比閱讀繁體字省功夫。我們一生花在辨識文字的階段並不長;其後在人生路程上,除了專業寫作者之外,一般人書寫的時刻不多。文字對人來說,最主要的功能是閱讀,而閱讀則繁簡無別。電腦通行後,連書寫也簡繁無別了。因此,中共推行簡體字非必要。而我們在認識了繁體字之後,基本上不需要學習,也能夠閱讀簡體字。教育局要在中小學教簡體字,並不是要加強市民與大陸的文字溝通,而是意圖有一日要在香港全面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也就是為了與大陸全面融合。
中國成語有一句叫「一語成讖」,「讖」的意思是指天命的徵兆,「一語」指一句無心的話。「一語成讖」指一句話成為將要應驗的預言、預兆。語言的書寫即文字,語與文相通。二三十年前,台灣剛開放到大陸探親時,一位朋友的親戚訪大陸後,給我主編的《九十年代》投稿,寫來幾句關於簡體字的話:「親不見,產不生,廠空空,愛無心」。這既描述了簡體字,也反映了大陸的現實。其後,大陸經濟起飛,當然廠不空,也產有生了。但經濟發展仍然與「親不見」關聯。只要看每年春運,數以千萬計的民工擠火車回家,就知道在他們平日生活中,是「親不見」的。這種春運現象乃全球僅有。因為全世界都是親相見的。經濟發展又帶來越來越嚴重的「愛無心」,大陸整個社會變得冷酷、見死不救、見危不扶,道德淪喪為人類社會前所未見。我們對神秘學雖不會全信,但「一語成讖」既是古老的傳統,那麼語文殘缺所暗示的預言、預兆,至少不能漠然無視吧。
除了上述四句之外,近年又有人找出其他的簡體密碼:「麵(面)無麥,運(运)無車,導(导)無道,兒(儿)無首,飛(飞)單翼,雲(云)無雨,開關(开关)無門,鄉(乡)裏無郎……。」
多年前,有讀者給我寫來一副對聯,上下聯是:
「至親不見新中國,心愛僅存舊中華;簡體出,鬼神哭。
「禮失曲豆沉九鼎,地靈火赤旱神州;正氣塞,天地泣。」
禮字不見了曲與豆,舊日祭祀天地祖先時用的九鼎,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已沉沒。「靈」寫成「灵」,預兆「火赤旱神州」。
有人認為繁體字實在是正體字,簡體字則屬殘體字。香港推殘體而意味會廢正體,會否也「一語成讖」,導致「正氣塞,天地泣」?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