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何以解憂,唯有吃喝 - 李怡

世道人生:
何以解憂,唯有吃喝 - 李怡

初七已過,情人節已過,從團年飯開始的大吃大喝的日子慢慢淡出了。
團聚漸被旅遊避年取代,團拜減少了挨家挨戶拜年,惟獨吃喝仍然是最關緊要之事。團年飯,開年飯,過年糕點,送餅乾朱古力,都離不開吃。央視近年最受歡迎的節目是介紹大陸各地美食生態的《舌尖上的中國》,過年前出了本書《舌尖上的新年》,號稱介紹三十省市的過年菜式。書最後一章的標題是「何以解憂,唯有吃喝」,這是改曹操詩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二次創作。杜康指酒,吃喝是除酒之外,更重要的大吃。一年減肥節制飲食,一年世情令人鬱悶,到了過年,就放下煩惱、放鬆自己盡情去吃了。但酒入愁腸、肉進肚腸會更愁乎?許多人說中國人沒有真正宗教信仰,中國人不信來世不信上帝不信天國,中國人的宗教崇拜只是祈求神佛賜福於今世:添丁、發財、長壽……中國人的真正信仰是吃。甚麼節日都是吃之節,中秋吃月餅,端午吃糭子,外國宗教傳來也變成了吃,聖誕節、情人節吃大餐,感恩節也學老外吃一吃火雞。屈原要是天上有靈,知道後世用吃糭子來紀念他,說不定要再次「長太息以掩涕兮」啦。
清末耶穌教傳來中國時,以派麵粉、奶粉、餅乾為吸引信眾手段。魯迅一篇題為《吃教》的文章說,「耶穌教傳入中國,教徒自以為信教,而教外的小百姓卻都叫他們是『吃教』的。這兩個字,真是提出了教徒的『精神』,也可以包括大多數的儒釋道教之流的信者,也可以移用於許多『吃革命飯』的老英雄」。
在農耕時代,因農作要風調雨順,歉收就鬧饑荒,因此「民以食為天」是當然之義。到了現代,吃已不是為了充飢,甚至不僅為了滿足口腹之欲,香港因長期融會世界各地精緻飲食文化而被譽為美食之都。然而大陸經濟起飛的這些年,佔人口比例少數但絕對數目驚人的暴發戶們,卻將吃推到極致,吃得腐敗、殘忍、野蠻,並嚴重揮霍人類資源。大陸各地餐桌上是一場場光怪陸離的生態災難。這股腐敗文化之風也吹到香港。湯顯明的飲宴名單為何集中於中聯辦或中資機構?何以沒有外國領事或外資機構要跟廉署飲宴打交道?從大陸吃的關係學,可以思過半矣。
早幾年大陸作家王朔寫下這樣一段話:信仰不能當飯吃,所以不重要。民主不能當飯吃,所以不重要。自由不能當飯吃,所以不重要。原則不能當飯吃,所以不重要。對於中國人來講,不能當飯吃的都不重要。我們信奉了豬的生活原則,於是乎我們也得到了豬的命運——遲早給別人當飯吃。
在吃喝中惺忪看到TVB經剪輯的「暴動」場面和689的定性,而不去思索、不去深究原因的香港人,迷迷糊糊地放棄所有「不能當飯吃」的價值觀,繼續「何以解憂,唯有吃喝」,那麼遲早也會得到大陸人同樣的命運。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