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利是照𢭃 異鄉人×港式新年

【專題籽】利是照𢭃 異鄉人×港式新年

【專題籽:胚芽故事】
每逢農曆新年,身邊總有些親戚朋友會到外地旅遊,長假期對打工仔來說,實在太難得。不過外面的風景看多了,會否讓人淡忘農曆新年的意義?渴望出走之前,不妨放眼四周,看看離鄉別井的居港少數族裔,在香港過農曆新年是怎樣一回事。他們在自己的國家過年,最重視的又是甚麼?

寫揮春 巴基斯坦人也派利是

猶記得小時候過農曆新年,大街小巷都會被賀年裝飾染紅,在不用到親戚家拜年的日子,也會聽到家門外走廊打鑼打鼓,每句「財神到」都引來每家每戶開門接財神。不知何時起,這節慶習俗在屋村消失了。近年更感覺香港農曆新年的氣氛越來越薄弱,我不知道這是否錯覺,忽發奇想,嘗試從居港多年的少數族裔角度,看我城的農曆新年和他們祖家新年的分別。撇除來港工作的印尼和菲律賓傭工,大部份居港少數族裔都來自巴基斯坦、尼泊爾和泰國,據香港政府2011年的人口普查統計,三國共有約46,000人居港。其中巴基斯坦人最多,有18,042名;其次是尼泊爾,16,518人;泰國人則有11,213名。當中以巴基斯坦過年前的禁食習俗,讓人印象最感深刻。

齋戒月禁食 過年是體驗貧苦

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人按當地年曆過年,在每年的齋戒月(Ramadan)後,便會過新年(Eid)。每逢齋戒月,巴基斯坦人都要禁食一個月,每天的日出到日落時分,連續約14小時不能飲食,為期一個月,「齋戒月的意義,是要我們體驗窮人的生活,感受他們的苦況。」居港20年的麥港文(37歲)操得一口流利廣東話,來自巴基斯坦的他,與妻子和兩名在港出生的兒子麥亞堅(9歲半)、麥平關(8歲)住在深水埗。當日哥哥亞堅和弟弟平關穿起巴基斯坦的新年服。甫入家門,麥先生便着太太端出兩大盤巴基斯坦的新年美食,雞飯Biryani和甜品Halwa。
在家鄉過年,他們會宰羊殺牛,與親戚好友一起吃豐盛大餐之餘,巴基斯坦人更會把愛延伸,將食物分給窮人,亦會為窮人添新衣。「我們會計算戶口存款和金器的資產,將一部份捐給當地的窮人或其他貧窮國家。」相比港人着重利是錢的多寡,巴基斯坦人過年,由體驗貧窮到扶貧的意義更重大。問到兩小孩喜不喜歡𢭃利是,哥哥便馬上點頭,「我最喜歡大人在紅封包內放巧克力給我。」巴基斯坦人也派利是,但跟我們農曆新年不同,他們派利是的對象,不是以婚姻狀況劃分,而是可選擇不派利是給15歲以上的人,因為年滿15歲已是成年人。不過麥爸爸說有能力的人甚至會派利是給長輩,他們派利是的目的,既是祝福也是幫助。在香港過農曆新年,麥先生最重視到親朋家拜年,亞堅和平關則搶着說最喜歡寫揮春,「我懂得寫毛筆字,揮春很有趣。」他們更興奮得立即執筆寫下「大吉大利」、「笑口常開」等字句。雖然家中連一張應節的揮春都沒有,但句句祝福語已烙印在異國小孩的心中。

冇氣氛 泰國潑水節仲好玩

有「小泰國」之稱的九龍城是泰國人在港的聚居地,想感受一下泰國新年「潑水節」的話,必定要到九龍城走一趟。泰國人的新年在4月13至15日,他們早上會穿上民族服或莊重的新衣,帶同食物到寺廟供奉和尚。拜神儀式結束後,街上互不相識的泰國人會互相潑水,寓意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為對方送上祝福。因應泰國不同地區,潑水節日期稍有出入,有些年輕人會藉節日遊走全泰國,玩足一個月。1992年嫁來香港的Nipa Sukprasert(46歲),初時覺得農曆新年氣氛很濃厚,街上處處張燈結綵、打鑼打鼓,與素未謀面的人碰面也會互相祝福,𢭃利是這習俗更充滿新鮮感。Nipa現在在港過年也會依照傳統,到黃大仙拜神、派利是給小朋友,不過近10年來,Nipa覺得香港人對農曆新年的重視程度已大不如前,「現在香港人過年都是去旅行、打麻雀,拜年派完利是便了事。」我忽然想起近年網上極流行的「來年請假去旅行攻略」,每逢農曆新年也被視為出遊的好時機。

1997年嫁來香港的妙姐(Raroengdhon Maneerak),現年51歲,她說香港人生活越來越忙碌,「香港人在農曆新年也要工作,只有初一至初三放假,不懂放鬆。」我嘗試向妙姐解釋,依照年輕一代的過年慣例,晚飯才現身很平常。當長輩打麻雀,年輕人就趁農曆新年大減價出外血拼,商店要做生意自然照常營業,所以香港人過年絕對忙得有理。雖然在港生活了近20年,妙姐卻仍未習慣在港過年,她一邊煮泰國新年必吃的冬蔭功湯,一邊着我今年4月定要到九龍城過潑水節,感受泰國人帶來香港的節日氣氛。以為只有上一代才覺得香港過年沒氣氛?即管問問穿上一身泰國民族服的17歲泰日混血兒關雪怡(Ai),她說除了𢭃利是和學校長假期外,也就找不到香港農曆新年的特別之處了。難道是近日大型商場播的賀年歌不夠響亮嗎?

節日多 尼泊爾人喜相聚

尼泊爾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所以節日也多得連當地人也不能一一說清。來自尼泊爾的Gurung Kalpana(30歲)於2005年來港定居,每逢農曆新年,她都會把握和親友團聚的機會,簡單如吃飯、聊天便已很高興。雖然不怎麼慶祝農曆新年,Kalpana為了逗9歲女兒Gurung Eliza開心,也會派利是給她,帶她去看新春裝飾和拍照留念。來自一個隨便說說都有四、五十個節日的國家,香港的農曆新年自然沒有甚麼特別。Kalpana說,尼泊爾人根據不同種族而有不同的節日,她也不是每個節日都會慶祝。

對Kalpana來說,他們的達善節(Dashain)就如我們的農曆新年一樣重視。達善節每年也根據當地年曆而定,約是西曆的9至10月,民眾在達善節會拜神、準備食物、載歌載舞與親友聚首一堂等等,長輩亦會把花朵放在晚輩的耳朵上,和在晚輩額頭點上以飯、乳酪和紅粉溝成的紅點,表示祝福。問到Kalpana會怎樣慶祝其他節日時,她笑說,「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便可以了。」相信對Kalpana來說,和家人黏在一起的每一天,就是最好的節日。

記者:陳曉欣
攝影:鄧鴻欣、劉永發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