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新桃換舊符 - 李怡

世道人生:新桃換舊符 - 李怡

還有三天就過年了。多年前,大陸台灣就有人慨嘆「年味」漸淡。所謂年味,除了穿新衣、吃團年飯、拜年等等形式之外,更具意義的,是對「年」的一種盛情,過年吃好穿好,象徵着對來年幸福的期盼。
北宋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屠蘇是古時正月初一喝的一種藥酒;曈曈是指日出的景象;桃符,是古代風俗用桃木板寫上兩個門神的名字,分掛大門左右驅鬼鎮邪,每年一換。因此,華人過年,要義在驅邪降福。吉祥、平安、興隆、長壽、健康、富貴,概括而成「恭喜發財」這個過年賀語的意蘊,凝聚了人們對生活、對生命的所有美好祝願。
年味淡,是大陸台灣的趨勢,香港似乎也不例外。現在團年飯大都在酒樓擺了,拜年也少了,還有所謂「避年」,就是趁幾天年假出外旅遊,避開與親友相互拜年。過年本是團聚的節日,現在反而成為刻意不聚的日子了。豈不怪哉!
老一輩的人,過年是大事。我母親大前年百歲歸老。在她去世前,縱使高齡加上中風,行動不便,但每到過年時,必定穿漂亮衣服,化妝,家中買桃花,設全盒,上放一封利市及一個桔,全盒必有瓜子,寓意「頴銀」。即使九十九歲去世那一年,她身體很衰弱了,除了家人外也沒有甚麼人來拜年了,但她依然保持這種年味。現在回想起來,那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儘管她自己知道快走到生命盡頭,也不放棄過年對未來的祝福。

只要活着 就要追求

我越來越覺得這是一種生活的美學,儘管母親未必懂得這含義。一個人的生活狀況不管怎麼差,或窮困,或衰老,或疾病纏身,但只要活着,就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對生活有要求,不是要炫耀,而是要整潔,要追求美。西方人、日本人,不管年紀多大,出門一定衣着整齊,女士也一定略施脂粉。但是許多中國大媽,有點年紀好像美就不屬於她們了,不僅衣着隨便,而且舉止也怪異,放棄優雅甚而羞恥了。兩天前,港鐵的那一幕,儘管有人說這是個別事件,但這種事怎麼可能在文明社會發生呢?
香港人近年一直努力要排除醜,追求美。過年前,港珠澳、高鐵、網絡二十三條等一片爭議聲,立法會上演強推港中融合與驅鬼鎮邪的爭鬥。今年的「新桃換舊符」要換掉甚麼舊符?要貼上甚麼新桃?「我係香港人」一定心中有數。驅鬼鎮邪可不是貼貼門神而已,會是延續整年的抗爭吧。(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 )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