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新西蘭種稀有花 養蜜蜂救地球

【旅遊籽】新西蘭種稀有花 養蜜蜂救地球

【旅遊籽:追源尋味】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過去十年,歐洲和美國的養殖和野生蜂群數量大幅下降,情況亦出現於中國和日本,甚至埃及,這個現象稱之為蜂群崩潰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簡稱CCD,科學家推測這即將成為全球現象,誘發糧食危機。CCD的成因暫未有定論,有說是蜜蜂進食了基因改造粟米製成的糖而集體死亡,也有說是被殺蟲劑或除草劑誤殺,成因眾說紛紜,但在南半球自成一角的新西蘭,蜜蜂數量不跌反升,甚至可以賣往美國,在背後支撐着新西蘭養蜂業,對解決全球糧食危機默默作出貢獻的,可能是一朵稀有的麥蘆卡花(Manuka Flower)。

當年英國人因為怕悶,於十九世紀遠道將兔子帶到澳洲供狩獵之用,結果沒有天敵的兔子急速繁殖,以億計數量瞬間將農作物甚至野生植物統統吃光,新西蘭相對幸運得多。1839年,英國女士Mary Bumby移居新西蘭時,為喜歡蜜蜂的傳教士哥哥帶了蜜蜂同行。蜜蜂壽命一般只有六星期,她用稻草編織成蜂箱,結果令蜜蜂在長達六個月的船程後仍然生存。從此,新西蘭有了蜜蜂,也有了養蜂業。
目前,新西蘭仍有八成土地屬低開發甚至原始地區,據研究新西蘭養蜂業逾30年的專家Cliff Van Eaton解釋,新西蘭未遇到蜜蜂數量銳減問題,可能與新西蘭地理位置偏遠,能維持原有生態有關。當地有一種嬌生慣養的植物,只能生長於零污染的山坡上,連移植澳洲也會水土不服,叫麥蘆卡樹,正是新西蘭名物Manuka Honey的來源。
離開奧克蘭前往新西蘭第二葡萄酒產區兼有大量麥蘆卡樹的北島東部霍克灣(Hawke's Bay)後,看到的盡是綠油油的大草原和數不清的綿羊。初夏正值一年一次的麥蘆卡樹花期,山丘上開滿了白色小花。從事養蜂工作24年的Jonathan Wroe是全國8,000個養蜂人之一,一共打理遍佈北島東岸郊區的5,500個蜂箱,他帶我們到他其中一個野外蜂場參觀。

只用意大利品種 勤力採蜜又溫馴

養蜂場「寄存」在一個飼養了過百隻綿羊和牛的牧場內,「購買農地來養蜂太昂貴,單靠賣蜂蜜是負擔不起的。」節省成本之餘,其實牧場與養蜂也有互惠互利的關係,蜜蜂可為植物傳播花粉有利繁殖,為草食動物提供食物,羊和牛又可以吃掉草原上的草,「清理」蜜蜂的住所,而且養蜂所佔位置不多,於是養蜂與畜牧合作在新西蘭很常見。
踏入他的32個蜂箱前,我們先穿上純白保護連身衣、手套和頭套,他卻輕裝上陣,沒手套也沒頭套,「其實新西蘭廣泛飼養的蜜蜂屬意大利種,個性最溫馴勤勞,只要不攻擊牠,牠不會連命也不要去螫人。」蜂箱塗成七彩,以四個為一單位,每個箱有五層,每層有八個蜂板,讓蜜蜂有規律地把採集回來的花蜜存好。放在最高三層的蜂蜜是供人食用,最低兩層則是餵飼蜜蜂的糧食。每層蜂箱都互通,只有第二與第三層之間設有防止蜂后進入的層網,以免蜂蜜被牠盡吃和取蜂蜜時受牠襲擊。
一打開蜂箱,眼前是密麻麻的蜜蜂,數量多得驚人。他把一塊約兩公斤重、儲滿麥蘆卡蜂蜜的蜂板取出說:「蜜蜂會用蜂蠟將做好的蜂蜜封存好,當封存部份達八成,我就會採收,換上新的蜂板,以免牠們採回來的花蜜沒地方放。」他說此時的蜂蜜味道最新鮮美味,着我用手指大力在充滿蜂蜜的蜂巢挖一口來吃,果然又香又甜,好吃得我把手指啜得乾乾淨淨。
起初,麥蘆卡蜂蜜是新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的醫療原料,未識貨的新西蘭人習慣將蜂蜜當果醬用,不喜歡味道略苦、又似尤加利葉般霸道的麥蘆卡蜂蜜,寧願採用平易近人的三葉草蜂蜜(clover honey)。直到八十年代,有不同醫學報告指出,它比其他蜂蜜的抗菌活性成份高,對感冒、胃部不適和喉嚨痛效用顯著,從此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健康食品,每年為新西蘭賺取逾二億新西蘭元 (約港幣十億元)。

定期檢查蜂后 表現差即叮走

以為把麥蘆卡蜂蜜從蜂巢取出就成,但養蜂人的工作其實還未結束。他要在蜜蜂飛程、蜂箱方圓四至五公里內廣種麥蘆卡樹,以便牠們收採花蜜。他更要每星期檢查蜂后狀態,稍有退步迹象就要另覓新蜂后,令蜂箱長期處於最高效率狀態。由於工作繁瑣,Jonathan每日清晨五時就到達養蜂場,一直工作至下午四時,一年只得冬天可以放數日短假,但他從未想過轉行,連手中的智能手機都不太懂得用的他,甘於過平凡的日子,因為能夠做出令全世界愛慕的蜂蜜,是他最大的成就,最開心滿足。

金屬不會破壞蜂蜜

坊間有指不能用金屬器皿盛載蜂蜜,因金屬會破壞其結構,保健食品公司Comvita首席供應鏈總監Colin Baskin說這是謬誤,大部份食物加工場和蜂蜜製造商所用器具都是不銹鋼製,不會破壞蜂蜜之餘亦更衞生。

記者:吳宛蔚
攝影:楊錦文
編輯:李寶筠
美術:楊永昌